以熊猫为媒介,重建人与自然间和谐关系
在汶川特大地震中,地处震中的卧龙基础设施遭到毁灭性破坏。震后,香港特区政府决定重点援助卧龙自然保护区,援助金额达13.86亿元,23个子项目中,重建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和新建都江堰大熊猫救护与疾病防控中心两个项目被列为香港援建四川的标志性项目。2009年8月-2010年8月一年的时间里,我院A4、A1建筑工作室牵头,整合全院11个专业的技术力量,围绕大熊猫研究中心的灾后重建展开了精心设计、实地考察、方案论证等大量细致的工作,最终中标本项目。
该项目位于距离成都市130公里的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一直以来就是大熊猫的自然栖息地,目前仍有野生大熊猫分布。用地规模为150.28万平米,总建筑面积为1.98万平米。整个区域由人工繁育及环境教育区、野化培训区、野化放养区组成。人工繁育及环境教育区是本工程的核心。业主方是“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投资方是香港特区政府,建设投资估算为1.97亿元,属援建项目。
大熊猫保护中心项目的设计理念是回归伊甸园——以熊猫这一特殊动物为媒介,重建人与自然间的和谐关系。院11个专业组成的项目组以网上即时信息和项目例会的方式,实现无障碍沟通,快速推进设计进程。实现建筑设计、装饰设计、景观设计、灾害整治设计同步进行。
随着近年来绿色生态建筑在中国逐步普及,在香港投资方的鼓励下,项目组将绿色环保节能等理念融入到每一个设计细节中:保护中心设置沼气处理区,用以消化项目运营期间每天产生的大量竹子废弃物,同时提供园区所需的部分能源;优化原始冲沟,形成雨水回收系统,提供园区部分用水。
园区内的重要建筑均采用钢结构形式。所有建筑基座部分用笼装石作为装饰性外墙,石材采自于当地的垮塌山体或者地震后的建筑废渣,铁笼便于攀爬植物。建筑其余部分采用竹材作为装饰外墙,并设置同种材料的可调性百叶。建筑屋顶均采用种植屋面,增加室内的舒适的同时展现建筑的第五立面。
景观专业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平衡“原始地貌”与“游览功能要求”之间的矛盾。梳理场地内的复杂地形,使雨水回收、以及无障碍通行得以实现。另外,通过栈桥、掩体等手法,让游人仅以客人或旁窥者的角度,谦虚地穿梭其中,保持区域生态度的完整性。
所有的创作思考、技术设计都是为了大熊猫保护中心能够最大限度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建筑与环境的融合,希望整个项目有一个高的起点——争取拿到“国家绿色建筑三星奖”,而整个园区申报绿色建筑三星奖在中国尚为首例。
祝愿卧龙拥有美好的未来。